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一座绿色新城正以其前瞻性的环保理念和创新的技术应用,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树立标杆。
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重大合作项目,不仅在绿色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还在垃圾分类处理方面开创了“气力输送+智慧分类”的全新模式,为破解城市垃圾治理难题提供了“生态城方案”。
“我们这里投放的垃圾分好类后,其他垃圾能‘跑’进地下管道,全程看不到污渍,闻不到异味。”在生态城起步区兰景园小区,居民王女士展示着日常垃圾分类投放的场景。这个看似普通的投放口,背后是国内设计规模最大的城市级垃圾气力输送网络——生态城合作区12套气力垃圾输送系统。
该系统设计覆盖范围30平方公里,服务近30万人,日处理能力达270吨。其中,南部片区4套系统自2014年投入运行以来,已覆盖5.6平方公里,服务11个街区、10万人口,日均处理垃圾34吨。如同城市的“地下静脉”,让垃圾收运告别了“桶满为患、车辆穿梭”的传统模式。
“居民将分类好的垃圾投入智能投放口后,垃圾沿着地下管网开启‘奇幻旅行’——通过预先铺设的密闭管道,在负压作用下被吸往中央收集站,再经压缩运送至垃圾处置场。与传统垃圾收运方式相比,气力输送系统减少了90%的垃圾交通运输量,节约80%的人力成本。”生态城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气力输送系统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效率提升上,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传统垃圾收运中的二次污染问题。
垃圾全程密闭输送,彻底杜绝了臭气、蚊蝇、鼠害等污染,避免了人与垃圾直接接触。同时,减少了垃圾收集车的通行,有效降低了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为居民创造了更加宜居的环境。
据了解,生态城气力输送项目整体采用红线内外一体化设计模式,公共管网、中央收集站、物业管网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建设、一体化运营,将气力系统建设列入建设项目规划验收内容,保证设施配套到位,建设运营单位向开发商收取建设配套费,充分保障建设过程无财政负担,推动建设工作稳步开展,为气力行业发展提供“生态城范本”。
生态城的气力输送系统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建设运营单位天津津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持续开展中控系统和硬件设备的自主研发,已取得16项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实现了气分离设备、垃圾压实系统等核心设备的国产化,建设成本较国外进口设备降低10%-30%。这些突破不仅提升了国内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也为系统的大规模推广奠定了基础。
生态城自2013年全面推行垃圾分类以来,将气力垃圾输送体系与生态城的垃圾智能分类回收平台进行联动,形成了垃圾智能分类回收系统和一套完整的分类收集运输体系。
在垃圾分类收集环节,生态城通过垃圾分类智能终端机,将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垃圾及电子废弃物垃圾通过科技手段加以管理,并在垃圾资源化中心对垃圾进行分类、打包、扫描与积分录入。垃圾分类后,居民可凭借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商品,形成了“分类垃圾袋+垃圾分类积分卡+智能回收终端+垃圾气力输送系统+积分兑换商店”的垃圾智能分类回收系统。
在生态城铭郡园的垃圾分类投放厢房,科技赋能的垃圾分类场景展现在眼前:厢房上方实时显示着各类垃圾的投放数据和小区分类排名,居民通过扫码或刷卡开启投放口,系统自动记录每户家庭的投放情况并给予相应积分奖励。
“我们推行垃圾投放实名制,确保各年龄段居民都能参与。”工作人员介绍说。生态城创新推出的“智分类”小程序和“津生宝”回收平台,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分类激励体系。居民通过分类投放、参与志愿服务、答题互动等“无废”行动获取生态值积分和“生态卡”,可兑换生活用品或参与荣誉评比。
小程序还上线了“碳积分”和“碳账户”功能,让居民直观感受垃圾分类产生的减排效益。
生态城的垃圾分类教育同样富有特色。通过建设垃圾分类教育体验馆、环卫科技体验馆等教育阵地,组建推广“无废城市·星火计划”志愿服务团队,打造“1+3+N”志愿服务模式,构建了从孩童到成人的全年龄段环保教育体系。
“N”即举办N场“无废”主题活动。目前,居民参与率达90%,准确率达87%,可回收利用率达42%。
制度设计的精细度,体现在每个环节。生态城推行垃圾投放实名制,以二维码和积分卡为载体,实现投放行为可追溯;制定《垃圾分类示范小区运行管理标准》,从设施维护到分类质量,对物业进行季度考核排名,实现“一类型一办法”“一小区一方案”,切实避免“邻避效应”。每户居民垃圾投放类别、数量、分类质量,实时上传垃圾分类云平台,目前,已累计建设68个垃圾分类精品小区。
生态城在构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方面同样走在前列。去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标志着生态城的绿色发展实践将迈向更高水平。同年10月,中国资源循环集团落户生态城,进一步推动固废资源化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城将坚持‘生态城市升级版’和‘智慧城市创新版’双轮驱动发展,围绕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等方面,努力践行双碳战略。”生态城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方面,生态城试点使用移动式分拣设备,现场处置存量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0%,预计节约土地资源约15万平方米。对新增建筑垃圾则实施智慧化监管,通过GPS、智能视觉、大数据等方式实现全过程监管,有效杜绝私拉乱倒等违法行为。
一方面,从国外引进了最新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进行试点,在高温无氧环境下,从固体废弃物中提取再生燃料,实现“垃圾变资源”的转化;另一方面,建成可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具备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可回收物的分拣、打包功能,依托“津生宝”小程序衔接居民线上预约与线吨。分拣中心与气力输送系统形成互补——前者负责可回收物资源化,后者专攻其他垃圾收运,共同织密分类网络。
从全国首个“城市级气力输送系统”到“两网融合”回收体系,从碳积分量化到建筑垃圾再生,生态城实现了从“盐碱荒滩”到“绿水青山”的蜕变。如今,这座绿色新城正以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让垃圾分类不仅是“举手之劳”,更成为每个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当阳光洒在生态城的林荫道上,垃圾分类带来的不仅是整洁的环境,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