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玉渊潭中学的实验室里,一群初三学生正围着3D打印机兴奋地讨论着,他们手中拿着的不是课本,而是刚刚打印出的“翼龙化石”模型——这是学校“‘一带一路’3D考古社”的日常实践课;学生们正通过视频连线与塔吉克斯坦的同龄人交流文物修复心得……这生动的场景,正是玉渊潭中学“1+3”培养实验的缩影。作为北京市首批聚焦新质经济特色的人才培养基地,这所学校正以独特的教育实践,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开辟着新路径。
“传统教育就像在既定轨道上行驶的列车,而我们想给学生一张可以自由探索的地图。”2024年,北京市玉渊潭中学启动的“1+3”项目,打破了初中升高中的传统升学模式,让80名初二学生直接进入贯通培养体系,从源头上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
这种革新背后,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在项目启动仪式上,学校负责人曾动情地说:“当AI能解微积分、大数据能预测市场时,我们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家国情怀,是创新勇气,是跨界思维。”这一理念,化作了项目最鲜明的特色——以新质经济发展为导向,融合科学、工程、经济、法学等多领域知识,构建“从初中到大学”的贯通培养链条。
项目办公室的墙上,一张特殊的课程图谱引人注目:左侧是“数理思维”模块,标注着清华大学邵瑞朋博士主讲的“流水线优化”案例;右侧是“全球视野”板块,贴着中美学生一起包饺子的照片;中间则用亮色笔圈出“科学探究”区域,记录着学生在疾控中心观察电镜的感悟。“这不是简单的课程叠加,而是让知识像神经网络一样相互连接。”教学处周主任指着图谱解释道。
这种连接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学生在日记里写道:“上午在数学课上学的‘设而不求’思想,下午就在3D建模时用到了。原来知识真的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搭出新世界!”这种跨越学科的认知体验,正是新质经济人才所需的核心素养。
“老师,美团的大数据系统能预测冰激凌销量,那能预测流感传播吗?”在美团总部的大数据指挥中心,学生们的提问让讲解员眼前一亮。这是“1+3”项目“企业研学”模块的寻常一幕——每月一次的实地探访,让学生得以触摸真实的经济脉搏。
在美团,学生们看到的不仅是外卖订单的流转,更是AI算法如何优化配送路线;在百度Apollo公园,“萝卜快跑”无人驾驶车的平稳行驶,让他们直观理解了“车路协同”的技术逻辑;而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模拟法庭,穿上法袍的瞬间,法律与经济的关联突然变得清晰可感。
“这些体验像一颗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比课堂讲授更深远。”带队马老师回忆起学生们在青岛研学的趣事:在五四广场调研时,原本腼腆的学生突然主动拦住外国游客做问卷;在崂山考察地质时,有人拿着岩石样本追问导游“这能做光伏板材料吗”,这种变化,正是项目期待的“主动探究”精神。
更令人动容的是学生们在实践中的成长。当美国DeMatha高中的篮球队来访时,1+3班学生不仅用流利英语担任裁判,还在赛后用数据分析给美国队员讲解战术;在非遗剪纸课上,中美学生合作完成的“龙凤呈祥”作品,被当作文化交流的礼物永久收藏。“英语突然从课本上的单词,变成了能传递善意的工具。”学生们的感悟道出了学校“1+3”项目里全球胜任力培养的真谛。
“多工序流水线如何优化?”清华大学邵博士抛出的这个问题,让课堂瞬间安静下来。学生们面前摆着的不是习题册,而是印有不同工序时长的卡片。半小时后,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的“逐步调整法”方案,竟与某汽车工厂的最优解不谋而合。
玉渊潭中学“1+3”项目的这堂“数学底层逻辑”课,揭示了项目思维培养的秘诀:不是教学生解题,而是让他们学会定义问题。京城数学名师纪老师在“高中数学思想”课上的做法更具颠覆性——他让学生把函数题改编成“校园奶茶店定价模型”,原本抽象的公式突然有了生活温度。“当学生开始思考‘这个公式能用来干什么’时,思维的质变就开始了。”纪老师说。
中国科普研究所李博士的“科学本质”课,则彻底改变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在化石拼接实验中,几乎所有小组都把碎片拼成了“霸王龙”,但专业答案却是“翼龙”。这个“错误”引发了激烈讨论:“为什么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也会变?”“科学结论和真理是什么关系?”最后,李博士展示的四张不同时期的恐龙复原图,让学生们突然明白:科学不是静止的教条,而是永不停歇的探索。
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觉醒,在项目中处处可见。学生们在反思日记里写道:“以前觉得‘权威’就是正确,现在知道真正的科学精神,是带着质疑去相信。”在创新思维训练营,这种精神转化成了实际能力——学生们为社区设计的“智能垃圾分类站”方案,竟被街道采纳了,其中三个细节建议。
在玉渊潭中学“1+3”项目里,学生们的时间表令人耳目一新:上午是常规课程,下午则可能是“法律模拟庭”或“金融挑战赛”。家长们也逐渐发现,孩子不再抱怨作业多,反而会为了准备“创业计划书”主动查资料到深夜。“以前是我们推着她走,现在是她拉着我们跑。”一位母亲的感慨在家长会上引发共鸣。
家长会上的一幕特别动人:当学生们演唱原创班歌《玉见未来》时,不少家长热泪盈眶。“四年时光悄悄流转,回忆不曾消散”的歌词,道出了这段特殊成长旅程的珍贵。更令人欣慰的是学生们展现的多元才华:学生们用数据分析制作的“班级成长报告”、设计的“校园节水方案”……都展现出超越年龄的综合素养。
“最大的变化是孩子眼里的光。”家长在反馈中写道,“她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会说‘我想做环保科技’,这种内生动力比任何成绩都宝贵。”这种变化印证了项目的初心——正如玉渊潭中学的项目老师所说:“我们不是要培养完美的‘标准答案’,而是要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独特算法’。”
在玉渊潭中学的校园里,有三个新挂牌的基地格外醒目:“‘一带一路’智能制造创新实验室”“《文明的相望》创作体验基地”“中塔青少年3D考古社”。这三个基地的成立,标志着“1+3”项目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3D考古社的展柜里,陈列着学生们的得意之作:有用3D扫描还原的“青铜爵”,有融合中塔建筑风格的“数字丝路”模型,还有用编程实现的“文物修复模拟器”。这些作品背后,是跨学科学习的真实实践——数学的三维建模、历史的文化解读、物理的材料分析,在这里自然融合。
项目的影响力正在悄然扩大。在一次“新质经济论坛”上,“1+3”项目的学生提出的“青少年碳账户”概念,得到了环保专家的肯定;他们与京东方合作的“盲文电子书”项目,已进入原型测试阶段。“这些孩子正在用行动证明,青少年也能为社会创新贡献智慧。”项目顾问李卫民评价道。
对于未来,学校有着清晰的规划:“我们要建的不是一座孤岛,而是一个生态系统。”目前,学校已与5所高校、8家企业建立合作,开发出“新质经济素养评估体系”,从创新力、跨界力、责任感等维度进行过程性评价。“当教育评价从‘终点裁判’变成‘成长导航’,才能真正培养出面向未来的人。”项目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