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强化高位统筹与部门协同,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垃圾分类”工作要求,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目前,该市35个街道(镇)、242个社区、2013个小区已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居民小区覆盖率达100%。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初步建成,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7.7%,资源化利用率达86.5%,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成功晋升全国80个大城市垃圾分类工作第一档“成效显著”行列。
柳州市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治格局,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深入开展“四进”宣传活动(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通过定制化科普内容打通宣传“最后一公里”。组建“绿动龙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1.2万名志愿者扎根社区桶边督导一线,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服务网络,形成常态化劝导机制。特邀亚洲女飞人韦永丽担任推广大使,拍摄公益宣传片《绿动未来,龙城有我》,借助公众人物影响力扩大传播声量。开放静脉产业园焚烧发电厂等设施作为环保研学基地,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带动家庭参与,营造“人人知晓、家家践行”的良好氛围。
在垃圾分类前端,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分类亭1858个、指示牌853个、果皮箱1万多个、垃圾桶2.2万个,为前端分类打下坚实基础。通过撤桶并点,试点推行“三定一督”(定时定点定人督导)工作模式,不断改善居民投放体验和生活环境,提升垃圾分类投放效率。在分类收运环节,柳州市持续强化硬件支撑,构建高效转运体系。新增151辆新能源分类收运车、35辆餐厨垃圾专用收运车,新建2座具备分类压缩功能的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新增日转运能力1800吨,为分类转运提供坚实保障。同时,通过开展垃圾分类收运专项行动,优化调整收运路线,调配收运车辆,畅通分类收运链条,形成全链条闭环管理。
柳州市聚焦末端处置能力提升,重点建设静脉产业园,已建成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大件垃圾拆解、医疗垃圾焚烧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处理基地,实现各类垃圾精准分类处置。2024年,全市焚烧处置生活垃圾73.19万吨,发电3.59亿千瓦时;处理餐厨垃圾6.69万吨,服务签约商户8378家,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面达成“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目标。
此外,鹿寨县、融安县2座县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投用,统筹推进5县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加速生活垃圾“埋转烧”转型,为“无废城市”建设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