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榕城的社区里活跃着一群特殊的“环保小卫士”。他们身披志愿绶带,或在垃圾桶旁耐心督导,或向居民讲解分类知识,用稚嫩的声音传递着绿色低碳理念。这是市城管委联合教育部门深化假期垃圾分类宣传的生动实践,通过“小手牵大手”,让校园里的分类习惯延伸至家庭与社区,持续推动垃圾分类在榕城蔚然成风。(8月7日 福州晚报)
榕城夏日里的“环保小卫士”,不仅是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绿色纽带,更折射出社会协同推进环保治理的深层智慧。当孩子们带着校园里习得的分类知识走进社区,这场由福州市城管委与教育部门联袂发起的实践,早已超越“小手牵大手”的亲子范畴,演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环保共治。
社区作为垃圾分类的“最后一公里”,向来是政策落地的关键场域。“环保小卫士”的出现,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柔性力量。他们在垃圾桶旁的耐心督导,不是生硬的规则说教,而是用孩童特有的真诚消解了居民对“被管理”的抵触。这种“童声劝诫”的方式,让社区垃圾分类从行政要求转化为情感共鸣,当孩子们成为规则的“小小监督者”,成年人更易生出“以身作则”的自觉,社区治理也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
这场实践更打破了环保宣传“各自为战”的局限,构建起跨部门协同的生态网络。福州市城管委的政策指导、教育部门的校园渗透、社区的场地支持、社会组织的志愿培训,多股力量拧成一股绳。有的社区为小卫士配备了卡通分类手册,城管部门专门培训他们识别易混淆垃圾,学校将实践纳入暑期社会实践学分——这种“政策+教育+服务”的组合拳,让垃圾分类从零散宣传升级为系统工程。当专业力量为孩子们赋能,他们传递的就不只是理念,更是经过验证的分类方法,比单纯的口号更有说服力。
从更深层看,“环保小卫士”的行动正在重塑城市文明的养成路径。垃圾分类看似是生活小事,实则是现代公民素养的试金石。孩子们在实践中理解“减量”“循环”的意义,成年人在被影响中反思日常习惯,社区在互动中形成新的公共约定。这种“代际互哺”的文明传递,比任何宣传都更具生命力。如今在榕城,不少社区因小卫士的参与,自发成立了“家庭分类互助群”,退休老人跟着孩子学用智能分类设备,上班族向小卫士请教外卖垃圾处理。当环保成为社区公共生活的“共同话题”,城市文明的底色便愈发鲜亮。
这群夏日里的绿色身影,正在证明一个道理,环保治理从来不是某一方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合奏”。当政策制定者搭建平台,教育者播撒种子,社区提供土壤,每个公民都成为参与者,垃圾分类才能真正从“行为约束”变成“生活方式”。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既可以是宏大的制度设计,也可以是无数个孩子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因为他们播下的,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绿色希望。(鼓楼区委文明办 刘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