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之美,始于颜值,源于管理。漫步在北川新县城的街头巷尾,城市文明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整洁的街道上,行人自觉将垃圾投入分类垃圾桶;口袋公园里,老人们在新安装的健身器材上锻炼;智慧城管指挥中心的大屏上,实时跳动着城市运行的各项数据……
从“四好”建设到“一老一小”关爱,从加装电梯、停车充电等“关键小事”到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打造宜居环境等“民生大事”,北川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以“绣花之功”,持续推动“文明城市”迈向“城市文明”,让文明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近日,记者走进永昌镇安昌片区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只见阳光透过新栽的绿植洒在平整的路面上,几位老人正坐在崭新的休闲长椅上唠家常。单元门口,工人们正在复检新安装的电梯。“叮”的一声,电梯门缓缓打开,住在顶楼的李奶奶笑眯眯地走出来:“以前我一天最多出门两次,现在装了电梯,想下楼就能下楼,散步、买菜都方便多了!”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北川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始终把群众的获得感放在首位。在禹龙社区的居民议事厅里,墙上还贴着小区改造前的意见征集表:加装电梯127票、增加停车位89票、改造活动广场76票……这些用红笔圈画的数字,记录着居民们最迫切的期盼。
“我们创新推行‘点单式’改造,通过居民议事会收集了200多个小区意见建议共计1200余条,将群众最关心的电梯加装、停车难等问题优先解决。”该县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自实施加装电梯项目以来,已加装完成105部电梯,今年还将完成15部电梯安装。
跟着工作人员的脚步,记者一行来到了永昌镇安昌片区南河桥边,工作人员指着桥边已经施工完成的停车场说,“这里原来是堆放废旧物品的地方,通过改造,现在成了有70多个停车位的生态停车场。”据统计,2023年以来,北川共完善城区道路标线平方米、增设U型隔离栏253个,规划机动车停车位465个,非机动车停车位402个,潮汐车位200余个,大幅缓解了城区停车压力。另一边,升级封闭式绿地场所为开放式休闲步道、新修建健身步道、加装休闲座椅、添设儿童游乐设施等措施也让市民频频点赞。
据悉,目前,北川累计建成24个公园绿地,实现“100米见绿、200米入园”,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绿色生活。这些“美、小、巧、特”的绿色空间,既有羌族碉楼元素的景观小品,又有配备齐全的健身器材,深受广大市民与游客的喜欢。县园林所负责人介绍:“我们坚持‘一园一主题’,在尔玛园突出羌族民俗文化,在梦园种植四季花卉……每个口袋公园都是展示北川的微窗口。”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智慧城管’系统建成以来,我们已办理案件58件。”北川智慧城管指挥中心值班人员胡斌指着实时更新的数据介绍,该平台接入了互联网、移动5G、物联网,集成基础地理、单元网格、部件和事件、地理编码等多种数据资源,创新建立了“系统终端+一线执法”模式,并通过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合作,对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进行网格化监督管理,不断推进城市管理实现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和动态化。
通过优化公共服务,能进一步改善市民生活、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日前,在该县政务服务中心,前来办理“水电气网”联合报装的张先生正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操作智能终端。“以前要跑四五个部门,现在一个窗口全搞定。”张先生笑着说。该政务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补充道,我们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抓手,通过数字赋能、流程再造、服务拓展等方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2024年以来,已通过“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办理个人及企业事项6430件(次)。全县1434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流程在线办理,借助“一网通办”等平台,材料减免率达51.15%,审批时限缩短了96.17%。
如今的北川,智慧应用已深度融入城市肌理。漫步在新川路上,智能信号灯正根据实时车流自动调节配时,让早晚高峰的通行效率提升了30%;“共享辅具免费租借小屋”扫码后,按照APP小程序提示操作,一分钟左右就可以领到共享辅具;“现代智慧配网决策平台”能实时推送电网故障短信,“供电服务指挥系统”则精准告知用户抢修进度;“云上北川”AI商务大模型为本地农特产品推介、文旅资源推广、餐饮服务、招商对接等场景提供智能化AI精准推荐服务……从交通管理的“聪明大脑”到便民服务的智能化升级,科技创新正为这座城市注入全新活力,让城市运转更高效,让市民生活更美好。
城市共建需要大家的力量。据悉,北川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围绕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标准,进行点对点讲解示范,让群众从“知道怎么分”转变为“主动去分、能够做好”。
“这个积分制度特别好!”住在尔玛小区的张阿姨一边刷积分一边说,“上个月我因为坚持垃圾分类和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累积了80多分,换了一桶食用油和两提抽纸。”回想起近几年身边的改变,张阿姨表示,“以前总觉得社区提要求,是在‘管’我们,现在才发现受益的是我们自己。环境变好了,心情都舒畅很多。”
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为了激发全社会活力,让群众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北川各社区创新实施“文明积分”管理制度,将市政维护信息报送、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等文明行为量化为积分。截至目前,永昌镇已有8000余户家庭参与积分管理,文明行为蔚然成风。
不仅是普通市民,商户们也主动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在巴拿恰商业步行街,商户们按照《文明经营公约》有序开展经营。“使用文明用语,主动做好‘门前五包’都是我们该做的。”经营腊肉店的杨老板说,“环境好了,游客才会多,我们的生意才能更红火。”
从“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的实质性转变,在北川的每个角落悄然发生。像家一样呵护北川,已然成为北川市民和社会各界的共识。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商户经营者,都将文明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文明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底色。
作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始终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今年6月,《北川羌族自治县城市遗产保护条例(草案)》经北川县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标志着这座汇聚着大爱的城市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条例制定过程中,我们走访了20多个羌寨,召开了8场专家论证会,收集群众意见200多条。”该县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条例(草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治化、可持续发展轨道,让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方向明则道路清,目标明则步履坚。未来,北川将以更高标准推进城市文明建设,让文明成为城市最亮丽的底色,让幸福成为市民最真切的感受,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北川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