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正不断向纵深推进,更智能、更实用、更干净成为城市管理者和市民的共识。自开始推行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基本实现了前端分类定时投放、定点收集、定人管理、实时监控,中端收运定好车辆、定好点位,后端处置定点查验、定厂处置、定准流程、定责监管的垃圾处理全流程闭环体系。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面临着小区个别居民误时投放、低值垃圾回收利用率低等问题。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前端投放、中端收运、后端处理环环相扣。在中端收运环节,规划收运路线,依次按站点收取垃圾,每个垃圾收集站点的路线范围和收集时长,串联起了一条条固定线路。在收运过程中,利用车载4G传输终端、RFID感应等各类管理信息汇集到信息化监控指挥平台,实现在线监控、调度等功能。
通过对小区、街道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管,实现规范运营、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各类垃圾从产生、收集、运输到处理,全过程将智慧化管理、可追溯,实现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
垃圾分类管理难度高,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较多。随着垃圾分类的深入推进,小区的垃圾厢房管理变得更智能化了,居民投放垃圾也方便了。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已经渗入垃圾分类的全流程。现在的垃圾分类已经用上了‘互联网+大数据’,一个垃圾厢房能够将人脸识别、自动称重、垃圾投放及垃圾处理大数据等功能集于一体,形成完整的数据体系。后台终端还能对垃圾进行全程监管,实时反映垃圾数量、分类质量、生产调度等,为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
结合线下的垃圾分类回收设备、垃圾回收处理设备及积分兑换设备,推动垃圾分类投放管控及再生资源利用。智能垃圾投放及数据录入设备,建立兑换积分账户体系,居民投放垃圾后,可以获取相应的积分奖励,用于在网络平台兑换日常用品,以调动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积极性、强化居民垃圾分类意识。
垃圾分类的效果与以往相比有了明显改善,接下来还需要加大对城市郊区垃圾分类系统各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垃圾分类整体水平。